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,垂钓一向被视为男性的“专利”,统计表明,90%的钓鱼者是男性。造成如此巨大悬殊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?难道是男性比女性天生更具有钓鱼运动的基因?
对人类发展历史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,在人类进化的早期,四肢发达、体力充沛的男性一般都负责外出捕捉猎物,收集肉类食物。“捕鱼”无疑是他们的基本任务之一。而女性的职责往往是采集果实、烹饪食物、喂养孩子、保障后勤。不得不承认,男性比女性更喜欢和擅长渔猎等“冒险”类的游戏,比女性更具有进攻性,这是男人的天性使然,或许这点从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喜欢钓鱼吧。
另外,钓鱼运动这种经过长时间的布局与等待,终于达成目标的刺激感,与远古男性捕到猎物时的感觉如出一辙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男人能在钓鱼时一声不吭地坐上那么久,因为在狩猎时,男性们都是沉默寡言、富有忍耐精神的,毕竟谁都不想因惊动猎物而导致最后两手空空的结果。而女性往往对此缺少足够的兴趣和精神素质。
此外,对于中国男性而言,钓鱼也并不仅仅与狩猎有联系,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因素。中国较早地进入了农耕社会,所以捕鱼、钓鱼活动就渐渐地从生产方面解放出来,钓鱼很早就成了一项休闲的活动。而且,这种休闲活动往往是贵族、士大夫、文人、隐士的“专利”,女性接触它的机会并不多。也因此,钓鱼在以男性为文化、权力核心的中国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色彩,人们在钓鱼时感悟人生哲理,培养耐心,追求天人合一、悠然自得的心态。
有的人是为鱼,有的人是为渔,但总归来讲钓鱼是具有很高意境的高雅活动,它既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,又能锻炼人的身体素质,还有诸多的钓鱼文化在里头。姜太公曾经用钓鱼吸引周文王的注意,《庄子》中也曾出现过两次对钓鱼的描述。进入唐朝之后,钓鱼之风日盛,有关钓鱼的诗词更是与佛禅意境融合了起来,白居易就曾留下“况我垂钓意,人鱼又兼忘。无机两不得,但弄秋水光。兴尽钓亦罢,归来饮我觞”的经典诗句。而对这种钓鱼文化意境的追求,也成了今天很多国人喜欢钓鱼的原因。
随着社会的进步,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地,女性渐渐的获得更多的权力和活动的自由,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也投入到钓鱼这项运动当中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钓鱼这种男女参与比例悬殊的运动终被打破。